跳至主要內容

「兒童在後疫情時期因回復正常校園生活而面臨的挑戰」持份者交流會持份者的意見

  • 學生歡迎回復正常校園生活。他們對於能與同學、朋友共聚談天感到高興。他們亦享受留在學校的時間,尤其是在小息和上體育課時做運動,以及參加多元化的活動。
  • 學生對面授課堂態度正面,因為他們上課時會更專注,學習也會更有效。雖然過程艱辛,但能在學習上取得進步,他們都很高興。
  • 學校午餐較健康,部分參加者重返校園後體重下降。部分人寧願佩戴口罩,以遮蓋暗瘡和面部表情。
  • 部分參加者對功課壓力增加(包括功課、測驗、默書、上課時間過長)表示擔憂,亦認為相連課節沉悶。他們睡眠不足,但又必須早起上學。他們在精神和身體上均感到有壓力和疲倦。他們用於嗜好和與家人共處的時間也較少。
  • 部分參加者希望課堂上有更多樂趣和互動,以及教師在功課上提供更多支援。他們亦希望教師可安排更多學校活動,並與他們一起參與。
  • 一名參加者表示,部分中一學生在疫情期間與他人的互動不足,因而不懂如何與同學相處。學校應提供有關社交技巧和社交禮儀的課程,並在學生的情緒支援方面投入更多資源。建議推行可促進學生溝通的計劃,例如閲讀夥伴計劃。
  •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 疫情期間,兒童主要接受電子學習,難以提升社交技巧。他們無法結交朋友,亦不了解交友的重要。有讀寫障礙的兒童難以在屏幕上識別同學和老師的容貌,團隊合作能力亦較差。此外,他們普遍缺乏自信,與陌生人交談會感到害羞。患有抑鬱症等精神健康問題的兒童也較多。
    • 長期佩戴口罩影響兒童的社交發展。兒童因害怕染疫而深感惶恐,並因欠缺安全感而拒絕除下口罩。處於青春期的兒童對自己的外表缺乏自信,傾向以口罩遮蓋面容。部分兒童自小佩戴口罩,無法從面部表情理解他人的情緒。
    • 長期留家抗疫對兒童的生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缺乏戶外活動和運動令他們的體能轉差,亦有過重問題。部分兒童出現了濕疹和氣促等不同的健康問題。經常使用電子設備,令兒童較常出現視力問題。
  • 回復正常校園生活對兒童的正面影響
    • 兒童普遍渴望重返校園,與同學和老師見面,並樂於參加學校活動和戶外活動。回復正常校園生活後,兒童恢復了較健康的日常生活模式,包括較均衡的膳食和有規律的睡眠習慣。他們在體能發展、自理技能、學習進度、獨立能力等各方面,均取得顯著進步。
  • 回復正常校園生活的挑戰及支援措施
    • 部分學生缺乏社交技巧,未能與人融洽相處。上課時,學生間中會有衝突。建議政府調配更多資源,提升校內社工服務和輔導服務,以期及早識別有不同需要的學生(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精神和情緒問題),並提供支援。
    • 學校應舉辦更多課外活動,例如旅行和探訪,以豐富兒童的學校生活體驗和增進其社會體驗。
    • 家長對於跟進子女的學習進度、指導他們做功課和溫習以應付考試,感到很大壓力。這對在職父母來說,尤具挑戰性。應加強家長的精神健康和情緒支援,以紓緩他們幫助子女適應正常學校生活的壓力。部分參加者提議舉辦有關情緒管理的工作坊,並加強家長互助網絡。家長教師會可從會員中招募義工,向有需要的家長提供支援和輔導。
    • 部分學校較着重學業成績,不大關注個別學生的情緒需要和學習進度。繁重的功課和學校活動對學生(尤其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及其家長造成負擔。
    • 疫情期間,不少幼稚園學生學習受到影響。應向將升讀小學的幼稚園高班學生提供更多支援,例如舉辦過渡活動和制訂適應期,協助他們過渡至小學生活。
    • 兒童沉迷使用電子設備。應向學生提供如何正確使用電子設備的指引,並教導他們自律地使用電子設備和預防沉迷。此外,學校應制訂閱讀計劃或課堂閱讀時間,鼓勵學生培養閱讀實體書的興趣。
    • 由於兒童難以決定應否除下口罩,政府可考慮提倡正確使用口罩的指引,並就哪些情況應除下口罩作出建議。
  •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 疫情期間,教師和學校社工難以識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並安排他們進行評估,致使這些學生錯過了接受介入服務的黃金期。此外,相關服務的輪候時間可能長達數年。建議政府縮短輪候訓練和康復服務的時間,適時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
    • 部分參加者建議提供到校物理及職業治療服務,並把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範圍擴展至涵蓋小一至小三學生。應設立社區健康中心,向有需要的兒童提供專業服務,並支援其家長,以加強社區支援。與此同時,每宗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個案的進度應由指定的個案經理跟進。
    • 有關特殊教育需要的公眾教育應予以加強,以減低對該等兒童的負面標籤和歧視。小學常識科的課程內容可用以教導學生關於關懷、尊重和包容的價值。此外,建議舉辦更多家長講座,以加強家長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知識和技巧。
    • 新聘教師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了解不多,欠缺處理這些學生需要的經驗。應向新聘教師提供更多培訓和支援。
  • 其他
    • 部分家長不太了解學校個別科目電子學習的時間表,難以監察子女使用電子設備完成課業及/或上網課。他們建議學校應更好地協調各科目進行電子學習,並加強與家長溝通。
  • 回復正常校園生活的挑戰
    • 疫情期間,學生缺乏與人相處和溝通的機會,社交和語言發展受到嚴重影響。他們不懂社交和課室禮儀,例如發問前要先舉手。有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學生,特別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較過往為多。校內學生之間的衝突增加。部分學生患有社交焦慮症,沒有信心在課堂上說話。
    • 鑑於電子設備和互聯網日益普及,學生會面對網上性侵等潛在危險。屏幕的時間增加或會導致沉迷,影響他們的專注力和學習能力。
    • 暫停面授課堂期間,部分學生習慣晚睡,因此需要更多時間適應正常學校生活的時間表。他們上課時亦欠缺專注力。家長可能會在課餘時間為子女安排額外的補習班和課外活動,以期幫助他們跟上學習進度,但結果卻令他們感到疲勞。
    • 學生與家長就使用電子設備、不願上學、學習進度、功課和考試等各種問題上,出現較多爭拗。家長如承受巨大壓力或情緒出現很大波動,較大機會會虐待子女。
    • 兒童自殘和有自殺念頭的個案有所增加。由於兒童的精神健康與父母息息相關,應給予家長更多支援,以便他們應付精神健康方面的挑戰。
    • 疫情期間,部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未能適時接受評估、介入和支援。回復正常校園生活後,更多有學習困難的學生有待評估和轉介跟進服務。
    • 幼稚園教師有時因要處理溺愛子女長的要求而感到有壓力。舉例來說,有家長要求讓子女上學遲到,好讓他們可以多睡一會。
    • 幼稚園學生受疫情影響發展遲滯,尚未做好升讀小學的準備。政府應為家長和兒童提供足夠的支援,確保兒童由幼稚園順利銜接至小一。
  • 支援措施
    • 應給予學生更多認同、鼓勵和嘉許,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此外,建議運用社區資源,豐富學生的學校經驗。
    • 部分幼稚園學生不願上學。建議在課堂上安排更多互動遊戲和活動,增加他們上學的動力。
    • 學校應適時檢視教學進度、功課安排和考試時間表,幫助學生適應正常學校生活,例如以小組學習、半日制授課作為過渡安排。政府應考慮調配更多資源,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協助他們跟上學習和訓練進度,以及為由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特殊幼兒中心過渡至普通學校的學生提供支援。
    • 由於懷疑虐待兒童個案強制舉報機制將會實施,政府應加強家長對保護兒童的意識,例如舉辦講座或研討會,向他們闡釋有關法例。
    • 鑑於學校教育心理學家的服務承擔能力有限,輪候評估和支援的名單甚長。一名參加者建議,政府應為輪候評估的學生推出更多支援措施,例如躍動同行先導計劃。
    • 應透過研討會、講座和工作坊,向家長提供更多關於親職教育和處理子女行為問題的支援。亦建議為家長舉辦靜觀活動,紓緩他們的親職壓力。學校可協助成立家長互助小組,提供平台,讓家長分享親職資訊、建議和困難,並互相支援。
  • 兒童的發展
    • 疫情期間,兒童缺乏運動,使用數碼設備和互聯網的時間增加,導致過重和體能轉差等問題。鼓勵兒童多進行戶外活動,以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 疫情期間,兒童很少與人相處,社交技巧的發展受到影響,自理能力(例如如廁能力)也轉差。有幼稚園學生上課時要穿着尿片。亦有兒童有較嚴重的行為問題。
    • 越來越多兒童因情緒問題而尋求醫療服務。他們對除下口罩感到焦慮,並避免在學生飯堂進食。兒童與家人之間因適應和恢復日常生活而起的衝突也有所增加。
    • 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發展最受影響。他們的社交技巧、專注力、身體活動和協調能力,以至進行日常任務的能力均出現倒退。佩戴口罩窒礙了他們的語言發展。他們亦對與人見面和交談感到焦慮。
  • 回復正常校園生活的挑戰
    • 學生(尤其是中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高中生須準備公開試,而初中生的學習技巧則較差。
    • 部分學生不習慣上課時間表和全日制上課模式,上課時出現疲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因要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情緒也會波動。
    • 部分學生(包括跨境學生)不願上學。隱蔽青年持續缺課的問題值得關注。應及早識別缺課學生的個案,並適時介入,以協助他們盡快重返校園並定時上學。
    • 少數族裔學生的學習進度明顯減慢,尤其是中文科目,因為他們在家中不會接觸中文,而家庭支援亦較差。他們的功課表現並不理想,部分學生欠交功課。疫情期間,他們有機會在社交平台接觸到更多網上不良資訊,例如毒品和暴力。
    • 教師因工作量激增、教學模式轉變、須處理學生各種問題(例如情緒和行為問題、學習進度等)並提供支援而感到有壓力。教師亦認為與溺愛子女的家長溝通,十分困難。有些參加者則對教師的健康(例如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康復後出現腦霧徵狀)表示關注。
    • 正確識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並適時評估和介入非常重要,尤其是小二至小三學生,因為他們在疫情期間正就讀小一,情況可能會被忽略。此外,教師有時難以確定學生是否有特殊教育需要,還是只因為疫情而表現未達標準。
    • 有參加者表示,學校回復正常運作後工作量增加,導致校工、幼兒工作員等支援人員人手不足。由於清潔和消毒校園等感染控制措施應予加強,因此應檢討校工的人手比例。
  • 支援措施
    • 為處理日益增加的學生行為和紀律問題,應為教師提供更多支援,及加強有關課室管理的教師培訓。教師應接受培訓,以了解學生的精神健康和情緒問題,以及如何識別學生的不同情況,並適時提供支援或轉介至其他專業服務。
    • 有參加者建議政府興建更多設有感官刺激設施的遊樂場和公園,以促進兒童身體健康和發展。
    • 很多家長不確定子女是否發展遲緩,還是因為疫情過後,需要更多時間追上學習進度。建議為家長提供有關兒童發展的教育,令家長對兒童發展進度有更深入的認識。
    • 應為取錄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幼稚園提供額外撥款。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每周提供一次,因此建議在幼稚園設立職位,負責協調訓練和其他服務,並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
    • 應擴大學生健康服務的服務範圍,涵蓋疫情期間因缺乏訓練而出現發展倒退的學生,以便適時為他們提供適當的介入。
    • 建議教育局安排職業治療師定期為學校提供服務,包括評估服務和提供專業意見。
    • 建議在中學舉辦由職業治療師設計和提供的生命導向課程,協助高危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醫療、社福和教育界的合作,對預防兒童和青少年藥物成癮和濫用藥物方面的工作來說,確有必要。
  • 其他
    • 鑑於部分跨境學生暫時仍選擇在中國內地上學,有參加者建議政府在決定停辦收生不足的學校前,給予學校一年寬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