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政府就「童行有你@健康童游FUN享日」收集的意见之跟进

  • 身体健康
    • 卫生署与教育局、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学术界、专业团体及学前教育和儿童健康的持份者合作,在2011/12学年推展「幼营喜动校园」运动,透过校本模式,向儿童推广体能活动,包括减少久坐活动和屏幕时间,以及推广全港学前儿童的健康饮食,以预防儿童肥胖。
    • 卫生署、教育局联同各界持份者在2006/07学年推出「健康饮食在校园」运动,以解决日趋严重的儿童肥胖问题。运动包括三个主要范畴:「至营学校认证计划」、「学校午膳减盐计划」及「开心『果』月」,以期透过家校合作,缔造鼓励学生进食适量水果的良好环境。
    • 卫生署的学生健康服务旨在透过促进健康及预防疾病的服务,保障学童的身体及心理社交健康。13间学生健康服务中心及4间特别评估中心提供中心为本的健康服务。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学生(例如不健康饮食习惯、体能活动不足等)会被个别辅导,或转介至学生健康服务营养师或医院管理局(医管局)跟进。
    • 卫生署根据世界卫生组倡议的「健康促进学校」框架,推出「全校园健康计划」,旨在协助学校有系统地检视和制订与体能活动、健康饮食、精神健康及社交等相关的健康促进措施,令学校逐步建立健康的生活、学习及工作环境。该计划将会进一步加强,为每间学校建议针对性校本措施,包括改善体能活动和饮食安排等以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
    • 政府会针对香港人口结构及不同社群的健康需要,订立终身的健康促进策略,按不同年龄群组和健康状况制订市民的健康管理计划。
  • 精神健康
    • 压力背后的因素复杂繁多,对学生的影响亦因人而异。教育局一直透过不同渠道,包括教育局通告、《小学教育课程指引》(2024)、到校教师工作坊、为家长而设的短片及漫画等,重申家课的质比量更为重要。此外,学校应按校情及学生的需要,持续检视及优化其评估及课业(包括家课)政策,并让持份者知悉。教育局分别在二零二三年一月、二零二三年九月及二零二四年十月向全港小学发出传真信件,提醒学校加强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及均衡发展。
    • 在后疫情时期复课后,教育局采取多项具体的加强措施,例如:于「校园.好精神」一站式学生精神健康信息网站推出专题网页,提供多元化及实用的资源(如学校资源套、家长小秘方和短片等),协助不同持份者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此外,教育局组织「校园.好精神」教师专业网络和安排教师网上讲座等,协助学校培育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
    • 根据教育局观察所得,学校在复课后加强了学生辅导。学校透过班级经营、个别辅导和周会,以正向教育及生命教育相关的主题,促进学生的身心及精神健康。
    • 医务卫生局(医卫局)在二零二三年十二月推出「情绪通」18111精神健康支持热线,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士提供一站式、每日24小时的支持,为不同背景和年龄的人士(包括家长/照顾者)提供情绪及精神健康支持。来电者会获提供服务信息,或按个别需要转介至合适的服务机构。目前,热线已与相关政府部门/机构,包括消防处、香港警务处、社署、医管局,以及约20间提供预防自杀辅导服务及精神健康支持服务的非政府机构建立转介机制。
  • 福利及社会服务
    • 由2021/22学年起,社会福利署(社署)已加强中学学校社工服务的支持人手,让学校社工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更深入的辅导及小组活动。
    • 为及早识别及支持有福利需要的学前儿童及其家庭,社署自2018/19学年起分阶段为700多间资助幼儿园、幼儿中心及幼儿园暨幼儿中心提供学前单位社工服务。目前,全港共有50队地区社工队在其服务范围内提供服务。有需要的家庭可向子女受托的学前单位的社工寻求协助。
    • 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为有特殊需要(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预防、发展、支持及补救服务,以满足特定服务地区内6至24岁儿童及青少年的福利需要。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采用全人模式,协助儿童及青少年发展生活技能、潜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加强人际和家庭关系,以及建立社交能力,以应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危机及挑战。
  • 教育服务
    • 学校设有专业人员(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统筹主任、辅导人员、学校社工及校本教育心理学家)为有需要的学生(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学习困难、精神及情绪问题的学生)提供所需的支持及辅导。由特殊教育需要统筹主任领导的跨专业学生支持小组亦会推动所有教师采用三层支持模式,以照顾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习需要。
    • 教育局为在职教师提供三层有系统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课程,即基础、高级及专题课程。基础课程及高级课程的课程目标,分别是协助教师掌握适当的支持策略及技巧,以及让他们更深入了解如何照顾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包括在行为、情绪、社交发展和精神健康上有需要的学生。至于专题课程的目标是让教师更好地掌握照顾不同类别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所需的知识及技能,从而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
  • 健康服务
    • 医管局精神科专科门诊诊所采用分流制度,确保病情紧急或严重而需要及早治疗的病人可优先获得跟进和治疗。病人会按病情的紧急程度和严重程度,被分流为第一优先(紧急)、第二优先(半紧急)及稳定(例行)类别。
    • 鉴于近年精神科服务需求日增,医管局为配合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的建议及政府在精神科服务的方向,在二零二三年特别为精神科专科门诊诊所订下额外目标,即紧急及半紧急新症的整体轮候时间中位数分别不多于一星期及四星期。有关目标已经达到,以确保有紧急需要的病人能在合理时间内接受治疗。医管局会继续加强精神科专科门诊诊所服务,并改善紧急及半紧急新症的轮候时间,包括增加诊症名额。医管局亦会透过加强人手及公私营协作计划,照顾更多有需要的精神科病人,并加强精神科护士诊所的服务,让病人在轮候专科门诊诊所服务或覆诊期间得到跟进。
    • 医卫局推出「跃动同行先导计划」,为怀疑患有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的儿童及青少年在轮候医管局服务期间,提供跨专业的评估、介入及支持服务。配合提供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服务的医管局联网的位置,先导计划在不同地区设立了五个覆盖全港的跨专业服务平台。服务平台由非政府机构管理,为怀疑患有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的儿童及青少年提供服务。每个服务平台的核心团队成员包括临床心理学家、护士、职业治疗师及助理社会工作主任,以「医社合作」的模式为有需要的儿童及青少年提供适时的评估、介入及支持。
    • 卫生署辖下的儿童体能智力测验服务在疫情期间维持服务,并采用分流制度,让病情紧急及较严重的儿童经护士初步评估后,可获较优先的评估服务。而实际轮候评估的时间视乎个别个案的复杂程度及情况而定。
  • 福利及社会服务
    • 各项学前康复服务的轮候时间持续改善。政府在2018/19学年把到校学前康复服务先导计划恒常化,服务名额由3000个增至2019/20学年的7 000个,并在2022/23学年增至超过10 000个。第一层支持服务在二零二三年九月恒常化,并与到校学前康复服务融合,扩展至近900间学前机构,服务透过跨专业服务团队,以校本及综合模式,为有不同程度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提供全面及适时的支持。到校学前康复服务已在二零二四至二五年度达致「零等候」。
    • 长远而言,社署已从二零二二年三月起,将各项康复服务(包括学前康复服务)的规划比率纳入《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便小区的服务规划和发展。
  • 教育局在2021/22学年推出「融情.特教」网站(sense.edb.gov.hk),提供与融合教育相关的政策丶措施及资源的资讯,并让学校分享实践经验,方便家长容易取得有关融合教育的最新资讯及网上资源,以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特别是 「照顾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乐在家丶网学易」系列,为家长提供有用的资源,指导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在家持续学习,掌握更多学习及适应社会的技巧。此外,为支援家长照顾有特殊教育需要子女,教育局出版了《全校参与模式融合教育(家长篇)》丶《及早识别和辅导有学习困难的小一学生》小册子,以及一系列有关培育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小册子。这些刊物已上载到「融情.特教」网站,供家长参考。
  • 学校社工与社区持份者合作,为学生及其家人举办讲座丶小组和活动等,以加强学生的精神健康和抗压能力,并作出转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 为加强支援残疾人士的家长及亲属/照顾者(包括有特殊需要儿童的照顾者),社署在全港设立了19间家长/亲属资源中心,为他们提供支援及专业意见,让他们学习如何照顾家中的残疾人士,并促进他们交流经验和互相支持。这些家长/亲属资源中心亦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兴趣班及亲子活动丶治疗小组丶社区教育计划丶照顾技巧工作坊丶社交及康乐活动等。
  • 为加强对照顾者的支援,社署在二零二三年十月把「为低收入的残疾人士照顾者提供生活津贴计划」(津贴计划)恒常化,为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残疾人士照顾者提供津贴,补贴他们的生活开支。残疾人士照顾者如正在轮候社署资助的任何指定康复服务(包括特殊幼儿中心)丶教育局辖下设有寄宿学额的特殊学校或医管局的疗养服务,均符合资格申请津贴计划。
  • 政府致力鼓励及支持非华语学生融入社会,包括帮助他们尽早适应本地教育体系和学好中文。
  • 教育局一直采用多元策略,为非华语学生于学前教育至中学阶段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包括课程发展、学与教资源、 师资培训、专业支持、额外拨款、多元出路,以及家长教育和支持等,以协助非华语学生学好中文及融入社会。措施惠及学校、教师、非华语学生及其家长。
  • 政府鼓励及支持非华语学生适应本地教育体系及融入社会的政策目标已渐见成效,随着教育局由2014/15学年开始落实一系列支持非华语学生的优化措施,录取非华语学生的公帑资助学校数目与年俱增。
  • 教育局会继续加强支持非华语学生学好中文,融入社会,包括为非华语学生设计的「网上中文自学资源」,提供多元学习材料,帮助他们延展学习,巩固课堂所学;透过采用已调适的「中小学生汉语考试」学习材料,为非华语初小学生筹办课后中文学习班;由2023/24学年起,扩展暑期衔接课程至升读小五和小六的非华语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全面及持续的中文学习支持;以及增加为非华语学生提供「生活规划」校本支持服务的学校数目,协助他们订立个人目标及规划未来。
  • 教育局由2020/21学年起委托非政府机构及专上院校为非华语家长提供一系列的家长教育活动,协助他们支持子女学习、鼓励子女学好中文,以及更全面了解子女的多元出路。非华语家长教育活动参照教育局为幼儿园、小学及中学制订的《家长教育课程架构》而设计,教导非华语家长采用正向育儿模式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家长了解子女的情绪和行为,以及提升他们对子女的抗逆力及精神健康的关注和认识。教育局会继续为非华语学生的家长举办家长教育活动,并在二零二四年十一月推出「非华语学生家长教育资源册」,以协助他们支持子女的全人发展。
  • 教育局会继续加强中文学习支持,包括开办课后中文科课程、强化「网上中文自学资源」和组织跨校教师学习社群。